
俄乌冲突已经打了3年多了,俄乌都消耗很大。而俄罗斯目前在红军城已经取得绝对优势,总攻时间表也已经亮出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派特使赴俄,带着“最后通牒”谈停火,普京接见了特使,并商谈了3个小时。普京 的目标从未动摇,全面控制乌东四州是底线,而这一目标,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。
8月6日,特朗普派出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前往莫斯科,试图推动俄乌停火。根据美方说法,这是一次“最后通牒”性质的访问,意在向普京施压——如果在8月8日前不做出妥协,美国将加码制裁。
面对美方递来的橄榄枝,俄罗斯并没有直接拒绝,反而抛出了一个看起来“还不错”的条件——只要乌克兰停止越境空袭,俄方愿意暂停空中打击,达成所谓“空中停火”。
看起来,这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“缓冲方案”,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,克宫这步棋,并不简单。
乌军目前的空袭手段多依赖无人机,难以突破俄军密集的防空体系,更多是象征性骚扰。而俄方却拥有成熟的打击能力,能精准攻击乌克兰境内重要目标,尤其是首都基辅的防空系统已多处失效。
展开剩余81%在这个前提下,俄方提议“空中停火”,实际是主动给乌克兰“让利”,但背后真正的目的,是给美国一个“我在配合”的印象——这是一种典型的“缓兵之计”。
说白了,就是拖一拖,稳住外部压力,同时为即将到来的军事大动作争取时间。
为什么普京必须拿下东乌四州?答案很简单,这不是一个临时性的目标,而是俄罗斯未来几十年地缘战略的“基石”。
2022年,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、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“公投”加入俄罗斯,并被写入俄罗斯宪法。从法律角度看,这已经是“国土”了。但从战场角度看,俄军并未完全控制这四州全部地区。
这就意味着,若普京在任期结束前无法彻底“拿下”这片区域,不仅在国内政治上交不了差,还会给未来留下巨大的不稳定隐患。
要知道,这四州地处俄罗斯与北约国家之间,属于战略缓冲带。一旦“卡”在半拉子状态,不但军事上长期陷入被动,外交上也会不断遭遇挑战。
所以,控制东乌四州,不只是领土扩张的问题,而是 普京“政治遗产”的核心工程。这不仅关乎他个人历史定位,也决定了俄罗斯未来十年与西方对抗的底牌有多厚。
那么,俄罗斯准备好了吗?能否真的打赢这场“战略收官战”?
从目前释放出的信息来看,普京已经向军方下达了“时间表”,俄军总参谋部也信誓旦旦地表示:“两到三个月内,乌军防线将全面崩溃。”
这不是一句空话。过去大半年里,俄军在战场上的推进虽然不如2022年那般迅猛,但却稳扎稳打。从去年11月至今,俄军平均每月推进控制区面积达500平方公里。特别是顿涅茨克北部和扎波罗热南部,乌军几乎每周都在丢地盘。
此外,俄军战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——从初期的“整建制突击”变为“多点牵制+局部突破”的打法。目的非常明确:不给乌军集结兵力的时间,逼迫其被动应战。
加上情报显示,俄方可能已经动员超16万人兵力,规模甚至超过了2022年开战初期。而且这些部队并非全部来自本国,朝鲜疑似也向俄方提供了至少3万支援部队,用于填补前线缺口。
这说明俄方为“最后一战”做足了准备。
值得一提的是,俄方这次大规模进攻之所以有底气,并非只靠前线士兵的数量,而是在整个国家层面做了资源整合。
第一,俄罗斯军工体系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。今年以来,俄防务工业多次对外宣布,新一批导弹、火炮、装甲车辆已陆续交付部队。相比战争初期的“缺弹缺炮”,如今的俄军已明显具备持续作战能力。
第二,外交上,俄方也在争取“外部安静窗口期”。通过与朝鲜、伊朗、中国等国家展开能源与军事合作,减轻西方制裁带来的压力。尤其是在特朗普对援乌态度动摇的背景下,俄方正在试图通过“空中停火”政策,拖延美国再次大规模供援的时间节点。
也就是说,这次俄军不是像2022年那样“孤注一掷”,而是先布好棋,再动手。
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多线并行,为的就是一举拿下东乌四州,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画上一个“可控句号”。
综合当前信息来看,俄军在今年下半年极有可能发起一次“决定战局”的总攻。而这场攻势背后,普京并非只是为了领土,更重要的是政治意义——稳定内部、立威对外,为继任者铺路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毫无还手之力。乌方仍有西方支持,也在不断尝试新技术战法,如无人机蜂群战术、远程打击设施等。真正的胜负,还得看接下来三个月的前线变动。
但无论如何,俄乌战争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。
和平的窗口正在收窄,而冲突的烈度即将升温。对于普京来说,这是最后一搏;对泽连斯基而言,是背水一战;而对整个世界而言,这场冲突的每一次变动,都可能带来地缘格局的深远影响。
普京亮出底牌,俄军备战冲刺,这次并不是虚晃一枪。从外交周旋到前线调兵,一切迹象都指向一个时间点—— 总攻即将到来。
俄乌战争已不再是简单的领土争夺,而是一场国家命运的较量。
接下来这几个月,是决定战局走势的关键期。战争的终局或许还看不清,但走向“定局”的风向,已经越来越明显了。
发布于:河北省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