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中,选择合适的等保设备厂家至关重要。虽然等保设备厂家排名为客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,但实际项目中,单纯依靠排名并不能保证测评一次通过。大型银行、医疗和能源等行业的用户往往面临成本与合规的双重挑战,因此排列靠前的设备并不意味着功能合规和技术支持到位。用户应结合自身需求、测评标准和运维能力进行慎重选择。在选型时,应关注硬件合规性、功能运转效果及售后响应等实际细节,才能有效降低风险,提高通过测评的成功率。排名只是选择的起点,后续的实操执行和细节关注才是关键。
一、等保设备厂家排名:用户角度下的真实考量
在做信息安全等级测评(简称“等保测评”)项目的时候,谁都绕不开一个问题:到底选哪家等保设备厂家的产品?不少客户最关切的,不是某个厂家的官网做得有多花哨,而是究竟该信谁,哪家的产品、服务、方案能真帮自己顺利通过测评。这里其实就涉及到“等保设备厂家排名”这个话题,说实话,大公司、行业用户都会查各种名录、榜单和投标库,但实际工作中,排名从来不是唯一标准,更多是验证和避雷的工具。
展开剩余80%很多时候,客户第一句话就是“咱们选的硬件得靠得住,别到时候测评不过还扯皮”。这个问题在金融、医疗、能源行业尤为常见——这些行业对合规要求极高,而且一旦出了问题,影响非常大。我接手过某大型银行等保整改项目,当时他们一边担心成本,一边又怕用小厂产品被测评机构卡死,最后还是拉出了一份设备厂家排名,让大家都安心了不少。但即便是如此,光看排名真的能选对设备吗?我的体会是,还是得结合自身需求,不能盲信榜单。
二、实际项目中的挑战:排名≠测评一把过
按照行业内普遍的说法,一线设备厂家(比如华为、新华三、中兴、深信服等)常年占据前几名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3年《网络安全行业全景图》里,仅国内TOP10网络安全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60%(见下表1)。但大厂产品就代表等保一定能过吗?真不是这么简单。
表1:2023年国内主流等保设备厂家及市场份额(数据来源:信通院)
厂商
市场份额(%)
华为
20.5
新华三
12.8
深信服
8.2
绿盟科技
7.6
启明星辰
4.7
比方说,某三甲医院客户那次做等保2.0整改,他们一开始以为只要买了排名靠前的防火墙、入侵检测就“万事大吉”。实际运维时才发现,硬件合规只是表面,如果功能没开全、策略配置没按规范,那再好的厂家排名也白搭。那次我们跟等保测评公司、医院IT反复对表,厂家的技术支持很到位,但还需要系统整体方案的协同。最终能过,是排名带来的信任,加上落地执行的细致,这二者缺一不可。
三、来自用户的真实痛点——顾虑、误区与处理办法
我接触行业客户的这几年,有几个痛点很常见。首先是采购决策迷信“高大上”,一味追求最贵、最有名的等保厂家,实则忽视了和自家网络结构、实际预算的匹配性。比如某省级发改委,用了某国际大牌IPS,却忘了厂商对中国等保要求的本土化支持不到位,最后检测出一堆不合规项,交付一拖再拖。
客户另一常见纠结点是“排名厂家靠谱吗?能不能承诺测评100%过?”——坦白讲,行业里没有厂家敢下这个死保票。大部分顶级厂家会参考《GB/T 22239-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网络安全审查办法》等标准,但是检测准则、测评细则每个地方、测评机构都有细微不同。大家默认的做法是:先圈定几家主流厂家,再让信息安全顾问或服务商给出测评“方案多选”,辅助挑选最贴合测评条款的产品组合,而不是只看表面排名。
我的方式是,一定结合“厂家排名” 和“测评要求项” 双重清单抓细节:有什么硬性指标(如入侵检测、日志审计、防病毒等模块的合规证书)、哪些功能落地到位,能否有本地售后响应,这些比单纯的排名更重要。每次项目做完都会复盘,有厂家排名高但服务跟不上的;也有“新秀黑马”可能偶尔都能一把过,这种灵活调配,完全脱离了“只信排名”的误区。
四、大厂样板 vs 定制小厂:选型的风向和实际反思
行业内做法明显有两极化趋势:大型央企、金融机构常常直接采购清单前几名的产品——他们看重资质、备案、系统兼容性和风险可控(有些行业甚至要求报备只能用定点厂家,下游所有分支不得另选)。但就在中小型企业、互联网创业项目里,全栈国产化也是日趋主流。原创小厂、创新方案有时能抓住特定应用场景,比如专门做国产信创、云化等保整改的方案厂家,灵活应对测评机构的“刁钻”问题。
我碰到过某TOP3互联网公司,预算极高,对等保设备厂家排名一点也不敏感,只认“能用云API拉出明细审计、能自动对接NAS分析”的极限用户体验,最后选了并不在榜首的定制化平台。其实大家各有偏好:银行、国企最注重排名和权威,与“鸡蛋不能放在同一篮子里”类似;而技术驱动的小公司爱追求性价比和接口弹性。
五、政策与合规:实操中的行业共识与建议
行业政策其实非常明确,比如2023年国务院互联网安全法规、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》,这些都要求二级、三级、四级信息系统必须采购“等保合规”的产品,并存档相关设备与服务商资质。等保设备厂家排名虽然能为企业做“第一轮筛选”,但在等保测评环节,测评机构更看重“实际部署与功能运转”,不是品牌光环就能通关。
业内通常做法是:根据等级保护备案填报信息,结合厂商在各省市公开采购数据、典型客户案例以及过往测评通过率来选择。像华为、新华三这种大厂,确实掌握了市场话语权,但小厂方案有时能补位,尤其在信创、私有云、行业细分市场。
我的建议其实就是:利用等保设备厂家排名做基础筛查,避免掉进低价无证、功能不达标的“坑”;但后续还得结合实际业务场景、测评细则、运维能力、后续升级等多维度选型。真正让客户顺利通过等保测评,排名永远只是一道起跑线,选型的深度和落地的执行,才是决定能否一次过关的关键。
发布于:广东省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